中鐵十二局承建的山西版“趙州橋”建成通車
太原訊(趙桂軍 龍治輝 陳順元)12月16日,中鐵十二局承建的山西省首座大跨度連續拱橋——太原市濱河東路南延二期工程瀟河大橋正式投入使用,標志著全線建成通車。
濱河東路南延二期工程線路長15.8公里,共7個標段。中鐵十二局承建的四標段位于太原市小店區最南端的洛陽村,施工線路全長1380米,其中,瀟河大橋為全線重大節點控制性工程,總長982米,主橋為5跨拱形橋,長360米,寬43.5米,高8.5米,跨徑為50米、80米、100米、80米和50米。針對主跨下方河道不斷流、河床地質差,經論證,建設者采用鋼板支護及膺架上跨河道,膺架基礎采用14至32米長螺旋管,搭設支架12.5萬立方米,用鋼量達4800噸,保證了施工安全和瀟河水流通暢。
中鐵十二局承建的太原市濱河東路南延二期工程瀟河大橋雄姿
該橋主橋為上腹拱橋,梁體高度變化大,墩頂處梁高8.5米,跨中梁高2.5米,梁底曲線采用懸鏈線結構,保證了結構安全性。四標段項目經理郭繼祥介紹,尤其主跨線型控制難,增加了橋頂板掛架、鋪底模和鋼筋加工等難度。建設者精細工藝,將6米長的方木截成1.2米長,一截截地拼接。在橋梁支架上方底板處對施工縫隙采用木楔加固,確保了橋梁底板線型。建設者克服工作面滑等困擾,針對坡度大,混凝土流動快,采取一點點地向上澆筑,杜絕了混凝土外流。
該橋還跨越一條現狀路和一條高壓天然氣管道。為不中斷道路交通、保護高壓天然氣管道,項目與多方協商溝通,將混凝土箱梁更改為鋼箱梁。鋼箱梁為廠內預制拼裝,施工現場吊裝焊接,加快了施工速度,又保證了正常交通和天然氣管線安全。鋼箱梁焊接完成后,拋丸除銹、刷底漆,鋪設粘結層,在橋面鋪設環氧瀝青。環氧瀝青具有優良的抗疲勞性能、良好的溫度穩定性、良好的層間結合能力及強度高、韌性好等特點,有效避免了質量病害。
主橋橋墩之間對稱開設大小統一的門洞120個,強化了景觀效果,被譽為現代版 “趙州橋”。中鐵十二局建設者采用清水混凝土工藝,使橋體古樸典雅,充滿歷史厚重感。四標段項目部總工程師陳順元介紹,主橋混凝土澆筑量達2.9萬立方米,無“伸縮縫”,為避免熱脹冷縮對橋造成破壞,主橋采用2000多個預應力齒塊,并在底板、腹板、頂板裝有預應力鋼筋。箱梁為整體,分段施工,每段中間有兩米后澆段,用于合龍。后澆段有勁性骨架連接、鋼絞線張拉?;炷翝仓戤吅?,產生足夠的強度和穩定性。穩定性與預應力共同作用,抵消了內應力和行車荷載傳遞的應力,避免了熱脹冷縮等不利影響。
作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,推動山西中部城市群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載體之一,濱河東路南延二期工程竣工通車后,濱河東路全長達到55.8公里,對優化汾河兩岸空間布局,助力太原市城區和清徐縣一體化發展,服務山西綜改示范區建設,帶動南部區域快速發展具有深遠影響。